● 秦越人(扁鹊) 公元前407~310 中国传统医药奠基人,针刺疗法发明人,黄帝内经受其启发
● 华 佗(元化) 110~207 东汉 创五禽戏,麻沸散,脏腑辨证八纲,华佗夹脊穴。弟子吴普、樊阿、李当之
● 张 机(仲景) 151~219 临床医学奠基人 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创常变观、整体观、恒动观、体质观、辨证思想
● 皇甫谧 215~282 针灸学家 著《针灸甲乙经》
● 葛 洪(稚川) 282~343 晋代道家医药养生家 著《肘后急备救卒方》 炼丹、药物、养生、急救
● 刘涓子 约4~5 世纪晋末外科学家 著《刘涓子鬼遗方》 辨脓、灸法、薄贴、软膏
● 褚 澄 456~483 著《褚氏遗书》属中医基础理论 精血为核心,重视阴阳提倡精液
● 陶弘景 65~536 南北朝齐梁间医药学家 著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《补阙肘后百一方》简便实用民间疗法
● 巢元方 550~630 著《诸病源候论》 病因学、急症、寄生虫病、养生等
● 孙思邈 581~682 (药王、孙真人)唐代医学泰斗 著《备急千金药方》《千金翼方》 预防思想、养生、食疗
● 雷 敩 南北朝刘宋时代人 著《雷公炮炙论》 炮炙17法影响后世
● 王 焘 7世纪末~8世纪中唐中叶 医学文献家 著《外台秘要》 研究唐代医籍书目的素材
● 王 冰 710~804 唐代医学家 著《黄帝内经素问注》 整理素问第一人
● 蔺道人 750~850 唐代骨伤学家 著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 对后世伤科影响很大
● 苏 颂 1020~1101 宋代医药学家 著《本草图经》 统一药名、图文并茂
● 钱 乙 1032~1113 宋代儿科学家 著《小儿药证直决》 儿科奠基人
● 庞安时(安常) 1042~1099 北宋医学家 著《伤寒总病论》 对后世温病学发展产生影响
● 成无已 约1044~1052或1144 金伤寒学家 著《注解伤寒论》《伤寒明理论》 承前启后作用
● 朱 肱 1050~1125 宋代医学家 著《伤寒类证活人书》 首创伤寒理论研究法
● 窦 材 1070~1156 南宋医学家 著《扁鹊心书》 擅灸法、灼烧第一
● 许叔微(知可) 1080~1154 宋代医学家 著《伤寒百证歌》《伤寒发微论》等 倡三纲鼎立学说
● 寇宗奭 11~12世纪 宋代药学家 著《本草衍义》 对药学有创新
● 刘完素(守真) 1118~1200 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《宣明论方》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 温病学派奠基人
● 陈 言(无择) 1131~1189 宋代医学家 著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 重视理论研究
● 张 杲 1149~1227 南宋医学家 著《医说》 医学笔记书
● 张元素(洁古) 1151~1234 金代著名医家易水派创始人 著《医学启原》、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》等发惶脏腑辨证和归经用药
● 张从正(子和) 1156~1228 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《儒门事亲》 主攻邪,心理疗法
● 李 杲(东垣) 1180~1251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《内外伤辨惑论》《脾胃论》等倡导脾胃论、内伤当补中益气,除大热
● 宋 慈 1186~1249 南宋法医学家 著《洗冤集录》 尸检实践、病理和解剖
● 陈自明 1190~1270 南宋妇产科、外科学家 著《妇人大全良方》《外科精要》 初具优生思想
● 严用和 1199~1267 南宋医学家 著《济生方》 查索方便,实效卓著
● 王好古(海藏) 1200~1264 金元医学家易水派传人 著《阴证略例》《汤液本草》等 阴证学说、本草研究
● 罗天益(谦甫) 1220~1290 元代著名医家 著《卫生宝鉴》 继承李杲脾胃学说创三焦寒热辨治
● 危亦林 1277~1347 元代骨伤科医学 著《世医得效方》 骨伤科整复、麻醉、手术用药
● 倪维德 1303~1377 元末明初眼科学家 著《原机启微》 重视脾胃、治眼十法
● 朱震亨(丹溪) 1281~1358 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《格致余论》《局方发挥》等 滋阴派创始人心理疗法
● 滑 寿(伯仁) 1314~1386 元代著名医家 著《十四经发挥》等 针灸注重开合流注,方圆补泻
● 戴思恭(原礼) 1324~1405 明代著名医家 著《金匮钩元》等 倡气血盛衰论
● 王 履(安道) 1332~1390 元末明初医学家 著《医经溯洄集》 尊经不泥古明理致用,温病学理论奠基人
● 楼 英(全善) 1332~1400 明代医家 著《医学纲目》 系统罗列证治纲领
● 兰 茂 1397~1476 明代医药学家 著《滇南本草》 云南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中草药临床手册
● 虞 搏(天民) 1438~1517 明代医家 著《正学正传》 发挥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首创郁证。
● 薛 已(立斋) 1487~1559 明代医家 著《外科发挥》等 调理脾胃,滋补命门
● 汪 机(石山) 1436~153 明代医家 著《针灸问对》等 针灸外科内药皆有所成
● 王 纶(节斋) 15~16世纪 明代医家 著《本草集要》等 主张攻四子之书
● 李时珍(濒湖) 1518~1593 明代医药学家 著《本草纲目》等 所著本草纲目承前启后集古今本草之大成
● 徐春甫 1520~1596 明代医学家 著《古今医统大全》 内伤宗东垣,杂病宗丹溪
● 孙一奎 1522~1619 明代医家 著《赤水玄珠》 主张医易同源,倡命门动气说
● 王肯堂(宇泰) 1549~1613 明代医家 著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》 集前人这大成
● 武之望 1552~1629 明代医学理论家 著《济阴纲目》 集妇科之大成
● 李 梴 16世纪 明代医学家 著《医学入门》 为医学启蒙教育开拓了新途径
● 陈实功 1555~1636 明代外科学家 著《外科正宗》 内外并治,刀针与药物结合
● 张介宾(景岳) 1563~1640 明代医学家 著《类经》《景岳全书》等 阴阳一体思想,大宝论,温补派
● 赵献可(养葵) 1573~1644 明代医家 著《医贯》 发挥命门学说
● 吴有性(又可) 约1580~1660 明代医家 著《瘟疫论》 创戾气学说
● 喻 昌(嘉言) 1585~1664 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著《寓意草》《医门法律》《尚论篇》等医著。
● 李中梓(士材、念莪) 1588~1655 明末清初医学家 著《医宗必读》《内经知要》等 私淑李杲
● 傅 山(青主) 1607~1684 明末清初医学家 著《傅青主女科》等与《辨证录》有血缘关系
● 张志聪(隐庵) 1610~1674 明末清初医学家 著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》等 与张卿子受卢之颐影响,侣山堂讲学
● 张 璐(路玉) 1617~1700明末清初医学家 著《张氏医通》等 吸取李东垣、张景岳诸家之长
● 陈士铎 1627~1698 清初医家 著《辨证录》等 自学成长与傅青主有血缘关系
● 戴天章(麟郊) 1644~1722 清代医家 著《广瘟疫论》 尊吴有性
● 柯 琴(韵伯) 1662~1735 清代伤寒学派医家 著《伤寒来苏集》等 与叶桂同时
● 程国彭(钟龄) 康雍年间清代医家 著《医学心悟》,立医门八法 刻苦自学,精思心悟
● 叶 桂(天士香岩) 约1668~1746 清代中叶医家 著《温热论》等,温病学家奠基人,察舌、验齿、久病入络观
● 尤 怡(在泾) 约1679~1749 清代医学家 著《伤寒贯珠集》等师事马元仪
● 薛 雪(一瓢) 1681~1770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 著《医经原旨》等 与叶天士齐名
● 陈复正(飞霞) 1690~1751 清代儿科学家 著《幼幼集成》等 指纹、优生学、惊风等
● 徐大椿(洄溪) 1693~1771 清代医家 著《医学源流论》等 自学成长,创办兰台药局
● 汪绮石 生于17世纪治虚劳病的医家 著《理虚无鉴》等 虚劳的病因、病机、审证论治、预防、养护
● 黄元御(坤载) 1705~1758 清代医家 著《四圣心源》等 气化论思想
● 郑宏纲(梅涧) 1727~1787 清代医家 著《重楼玉钥》等 白喉忌表,喉风36症
● 俞根初 1734~1799 清代伤寒学家 著《通俗伤寒论》 重腹诊、瘥后调理
● 赵学敏 约1736~1808 清代医药学家 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等 生物进化论、遗传变性论
● 陈念祖(修园) 1753~1823 清代医学家 著《陈修园医书16种》语言通俗、浅显易懂,切于实用
● 高秉钧(锦庭) 1755~1827 清代外科学家 著《痬医心得集》 阐发汪机学说外科必本于内
● 吴 塘 (鞠通) 1758~1836 清代温病学家 著《温病条辨》等 倡三焦论,温病护津
● 王清任 1768~1831 清代医学家 著《医林改错》 主张活血化瘀
● 王泰林(旭高) 1798~1862 清代医家 著《西溪书屋夜话录》等 治肝30法
● 王士雄(孟英) 1808~1865 清代温病学家 著《温热经纬》等 自学成才重伏邪,霍乱论
● 费伯雄 1800~1879 清代医家 著《医方论》等 尚有食疗专著
● 吴尚先(师机) 1806~1886 晚清,外治法大师 著《理瀹骈文》又名《外治医说》,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
● 石寿棠(芾南) 19世纪 清代医学家 著《医原》等 吸收泰西医学,首创燥湿诊法体系
● 唐宗海(容川) 1846~1897 晚清医学家,中西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著《血证论》等,汇通中西,集血证之大成
● 张锡纯 1860~1933 中西汇通派医家 著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 临床实践家,医学教育家